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2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421篇
安全科学   207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334篇
综合类   1056篇
基础理论   30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98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195篇
灾害及防治   2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91.
近年来 ,诸多国家在环境微生物领域先后开展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和生物学评价工作。一些不依靠纯培养的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 ,具有细胞在测定过程中不被破坏、形状不改变、特异性强、能够真实反映在自然环境下微生物的情况及分布等特点 ,在环境微生物群落探测分析中已逐渐被广泛应用。该技术利用带有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与细胞内相应的靶核糖体结合 ,能将微生物探测、鉴定到属和种的水平。运用于硝化细菌、除磷细菌和丝状微生物等废水处理中常见的特征性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研究中 ,颇为高效。该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传统培养方法进行鉴定和计数的局限性 ,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解析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在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工艺中原有的进水F M比 (即fi)概念的基础上 ,首次引入了出水F M比 (即fe)、进出水F M比减少量 (即 -Δf)和复合半饱和常数Kfs等概念 ,由此建立了F M比 (包括fi、fe 和 -Δf)与曝气池主要运行参数及性能指标之间的相关定性定量关系 ,以及fe 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定量关系 .采用真实的污水厂的数据 ,对相关关系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并用灵敏度分析证明了fe 较优地反映了曝气池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993.
生物吸附法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生物吸附法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进行了综述,得出微生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比较复杂,与离子交换有密切关系,常用吸附等温线评价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由于研究的历史比较短,生物吸附的工艺应用、机理分析、生物固定化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使其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994.
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项试验运用Biolog-ECO检测手段,对连续2年的玉米(Zea mays L.)保护性耕作试验全部秸秆覆盖免耕和常规耕作2种耕作处理的土样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试验表明:(1)免耕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以及不同碳源利用率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对总体碳源利用率平均值比常规耕作高53.1%;(2)免耕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22.33±0.57,多样性指数3.02±0.04,常规耕作微生物群路丰富度指数14.33±1.15,多样性指数2.56±0.12。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995.
红壤对磷有强大吸附固定力,磷肥易被土壤中活性铁、铝固定而使有效态磷转化为各种形态的非有效磷,从而大大降低磷肥的利用率。解磷菌能使土壤中难溶性或不溶性的磷转化为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磷。通过对江西鹰潭红壤分离筛选并经过紫外诱变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高效解磷细菌Y8。经鉴定,菌株Y8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通过与生产中应用的徐州华龙高效复合菌肥厂的解磷细菌X3相比,菌株Y8降解有机磷、溶解Ca3(PO4)2的能力均比较高,分别为155.3mg·L^-1和240.1mg·L^-1。研究各种理化因子对菌株Y8解磷能力的影响,确定了菌株Y8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0g·L^-1、NH4(SO4)21.5g·L^-1、pH7.0、温度为35℃,在该条件下菌株Y8溶解Ca3(PO4)2的量为295.6mg·L^-1。在江西鹰潭红壤稻田的施用试验表明,将菌株Y8制成微生物菌剂施用于水稻田可起到减施化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The role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increasing context specificity and exposing blind spots i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is widely evidenced in disaster studies. This paper aims to structure the processes that shape indigenous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its optimisation using the case of floods. An inductive analytical approach is applied among riparia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focus on the Bayira) of the Rwenzori region of Uganda where plenty of indigenous flood practices have been recorded. Indigenous knowledge of floods is found to be based on intimate comprehension of local hydrometeorological regularities. Insofar as these regularities follow natural dynamics, indigenous socio-epistemic processes are note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Coupled with regular open sociocultural deliberations,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hydrometeorological regularities induces an indigenous ontology and empiricist epistemology. This, together with the techniques used, is the driver of crucial epistemic virtues which enable indigenous knowledge to provide disaster solutions that are adapted, pragmatic, and holistic.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不同孔径泄漏下天然气管道失效概率,首先基于EGIG数据库和UKOPA数据库天然气管道历史失效数据,计算由不同失效原因导致3种孔径泄漏所占比例;然后将我国管道各原因基础失效概率按照对应比例分别进行修正,获得较适用于我国天然气管道特点的不同孔径泄漏基础失效概率;最后分别考虑第三方破坏、腐蚀、施工缺陷/材料失效、误操作、自然力破坏5种失效原因,完成对天然气管道不同孔径泄漏基础失效概率的修正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小孔泄漏、中孔泄漏和破裂泄漏的基础失效概率分别为0.173,0.128,0.048次/(103 km·a);修正因子包括管径、埋深、壁厚、管龄、防腐层类型、管道所处区域,上述因子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天然气管道失效概率的修正计算;概率量化方法综合考虑失效原因、泄漏孔径以及管道本体信息,能够定量化预测天然气管道失效概率,为天然气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9.
天然气净化厂放空废气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净化厂除正常生产有工艺废气排放外,传统装置检修开停产过程、供电或设备异常情况下,会有大量酸气、原料气通过放空火炬燃烧后排放。文章主要分析了天然气净化装置放空废气排放情况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异常放空、检修开停产过程原料气和酸气放空的控制措施及其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000.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are widely believed to raise their flag in humanitarian hotspots with a strong media presence in order to attract higher private donations. We assess this hypothesis by comparing the changes in donations between US‐based NGOs with and without aid operations in the four countries most affected by the tsunami in the Indian Ocean in 2004. Simple before‐after comparisons tend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flying the flag’ helps attract higher private donations. However, perform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DD) approach, we find only weak indications that private donors systematically and strongly preferred NGOs with operations in the region. Extended specifications of the baseline regressions reveal that our major findings are robust. NGO heterogeneity matters in some respects, but the DDD results hold when accounting for proxies of the NGOs’ reputation and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